来源:盖宁\文〔2007年03月29日〕
前特工魂断英伦
最近一个时期,关于俄罗斯前特工利特维年科在英国伦敦钋中毒死亡的疑案自爆发以来,立即吸引了各方的眼球,牵动了西方世界的敏感神经。这不仅由于中毒者曾经的特殊身份和离奇罕见的致死原因,以及英俄之间在某条看不见的战线上向来暗战充斥,彼此机关算尽的明争暗斗。更令人纳罕的是,该案从初始的迷雾重重,波谲云诡,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调查的深入,似乎并未趋向拨云见日。世人但见新的爆料层出不穷,各种消息甚嚣尘上,牵涉的国家和人物之广,背景之复杂每每令人叹为观止,不禁怀疑有关这一事件的内幕和真相是否能有大白于天下的一日。
在利特维年科案中,猎奇的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诸如权力、金钱、谍影、恐怖、谎言等所有充满神秘和致命诱惑的因素,可一旦企图从千头万绪中抽丝拨茧,一窥究竟,似乎又变成不可能的任务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利特维年科案本身无疑是个不折不扣的阴谋,其中一定纠缠了更多意义或大或小、关联或远或近的阴谋。因此,阴谋一词或许应该是目前对该案最恰当的注脚。
2006年11月1日,这一天不仅对叛逃到英国的俄罗斯前特工利特维年科来说注定是一个劫数,而且也为他身后的世人留下太多的不解之谜。当天他与几人见面后就因身体不适被送进医院,结果于11月23日宣告不治,此时距其正式获得英国公民身份仅月余。最后的死因诊断是令人闻之色变的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
说起利特维年科其人,履历并不复杂。他上个世纪60年代初出生于前苏联的沃罗涅什市,中学毕业后参军入伍,80年代进入克格勃后,先被派到新西伯利亚军事反情报中心学习,随后又在经济安全理事会和反恐中心工作。1991年前苏联解体之后,转入由克格勃演变而来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工作,主要负责打击恐怖主义和有组织犯罪,是该领域的专家。1997年,被调到联邦安全局犯罪组织分析部任高级总监。
可见,利特维年科的前半生比较平顺。如果不是后来其人际交往的小圈子和安身立命的大环境都发生剧变的话,本可能凭术业有专攻安享天年,甚或如许多同样出身克格勃的同僚们,有幸后来在普京政权中获得擢升而显耀一时。但是,一个小人物的命运注定无法抵挡大时代洪流的激荡和冲击而打上多舛的印记。
诡谲的命运
利特维年科命运的转变要从在那个社会剧烈转型的年代,结识俄罗斯前金融寡头中的龙头老大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说起。别列佐夫斯基当年在俄罗斯绝对称得上是在官商两道呼风唤雨,手眼通天的人物,不仅坐拥巨额财富,且曾因支持叶利钦当选总统居功至伟,一度官至俄罗斯国家安全委员会副秘书长等高职,权倾一时。“只要我愿意,我能让一只猴子当上总统”,就是一句经典的别氏名言。别列佐夫斯基的不可一世自然也为他树敌不少,利特维年科就是在负责调查一次针对别氏的汽车炸弹袭击中与他相识的。1998年,别列佐夫斯基开始遭到俄政府的调查,利特维年科曾挺身而出召开新闻发布会,指责俄当局试图暗杀别氏。事后利特维年科被指曾为此收取别氏150万美元的好处费。普京主政后,将打击寡头势力,巩固执政基础作为主要任务,别列佐夫斯基一手打造的权钱帝国一时大厦将倾,还是靠利特维年科的通风报信,别列佐夫斯基才得以侥幸逃亡英国。
利特维年科自己从新闻记者会风波后遭到了停职开除的处理,俄联邦安全局还曾在1999至2000年两次拘捕他。当因伪造证据罪面临第三次被捕,并被告知此番凶多吉少时,利特维年科在亚利克斯·戈德法博——他人生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盟友”的策划和帮助下,从俄罗斯经土耳其辗转到达英国伦敦申请政治庇护。
总之,利特维年科自站到俄罗斯当局的对立面始,其命运轨迹已不可避免地趋向逆转。也许人们总会嗟叹人生充满了太多的偶然性,但其实连贯观之,有时必然的影子其实就那么触目惊心地显现着。
逝者已矣,但耐人寻味的是,当人们想还原利特维年科中毒案的本貌和细枝末节时,竟似百般不得其门而入。
截至目前,关于嫌疑人的版本已有好几个。
锁定目标 一: 俄罗斯方面
利特维年科特殊的出身及其近些年来的行事经历,加上英国和西方媒体向来对渲染前苏联和俄罗斯无所不在的神秘谍影及其令人不寒而栗的高明暗杀传统情有独钟,这些都让俄罗斯当局包括普京总统本人第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
利特维年科的密友亚历克斯·戈德法博称,“我们始终相信这是俄罗斯情报机构犯的一起谋杀罪。我们不知道谋杀者是俄罗斯某个人还是某个机构,但钋-210,作为一种严格控制的特殊物质,只能在国家安全实验室制造出来,这足以说明这一起谋杀是政府主使的。”现居以色列特拉维夫的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前股东列昂尼德·尼夫兹林也通过英驻以色列大使馆向英方调查人员提供了一份证据,称可证明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曾派人追杀叛逃特工利特维年科,但对这份证据的真实性进行鉴别的工作至今未有结果披露。
当然,对俄罗斯当局最直接和最强烈的指控还来自利特维年科本人,他的遗书在其死后发挥了“兴风作浪”的威力。遗书写道:“我想现在该就那位该对我现在的情况负责的人说两三句。你能让我沉默,但你要为此付出代价。你像你最敌对的批评者说得那样凶狠残忍。你不尊重生命、自由和文明社会的价值。你配不上你的职位和文明人的信任。”利特维年科认为,必定是普京总统下令对他下毒,不让他继续发出批评的声音,这份遗书自然很快成为了欧美众多媒体引用的头版头条。
面对西方舆论一边倒的态势,普京总统本人回应说,如果这份遗书的确是利特维年科在死前所写,那为什么内容不在他活着的时候公布,“很遗憾这一死亡悲剧竟然被用于政治挑衅”。事实上,利特维年科之死正值普京在赫尔辛基出席欧俄峰会期间,时机确实太过微妙,诚如普京负责欧洲事务的助手雅斯特里希姆斯基所言,“令人不安的是,多起反对俄罗斯政府者引起高度关注的死亡事件,都经过精心安排,恰好跟俄罗斯总统出席的国际事件同时发生。”言下之意,这些事件不过是有意败坏俄罗斯及其领导人声誉的工具。克里姆林宫顾问谢尔盖·马科夫表示,莫斯科毒杀利特维年科的说法“是恐俄症的现象,是现在仍然活跃在欧洲的主要偏见之一”。
另一方面,对于利特维年科的遗书也不是全无质疑之声,如欧美一些专业人士认为,遗书用英文书写,而不是用俄文书写,同时,遗书的书写也没有体现典型的以俄语为母语者的特点,因此认为利特维年科很可能并不是遗书的真正作者。
更重要的是,总体而言,利特维年科似乎并不足以对俄罗斯政权构成直接的严重的现实威胁,那么,俄罗斯何以甘冒政治上被孤立的危险,并花费巨大成本铲除一个前特工?动机确实令人费解。
锁定目标二:俄罗斯前寡头
利特维年科与寡头势力的恩怨情仇在这起案件中也显得格外扑朔迷离,他与别列佐夫斯基的渊源自不待言,其克格勃出身也使其曾经接近或熟知攸关其他寡头的重要机密。
逃亡到伦敦后,由于别列佐夫斯基早已宣布与俄罗斯当局势不两立,必欲倒普京政权而后快,利特维年科自然“背靠大树”,当上了其抨击普京的急先锋。他常利用其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成立以来首位叛逃到西方的特工身份,频频主动向媒体披露各种“内幕”。2001年,他更在别列佐夫斯基的资助下出版了《俄罗斯爆炸:内部的恐怖》和《卢比扬克犯罪集团》等书,给俄罗斯当局制造了非常被动的局面。2003年,当伦敦法庭就是否引渡或将别氏驱逐出境的问题举行听证会时,又是利特维年科跳出来,声称俄特工曾潜入伦敦企图毒杀别列佐夫斯基,结果帮助别氏的政治避难请求最终获准。
身为利特维年科的“金主”和“好友”,别列佐夫斯基进入嫌疑人的视野似乎说不通,但当其位于伦敦的办公室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210,有关怀疑又变得不无情理了。有俄罗斯问题专家认为,很明显,所有一切都是为了损害俄罗斯,而最希望损害俄罗斯利益的莫过于失势的前寡头们,他们才是这起事件的最终受益者。为了争取俄实现所谓“民主”和推翻普京政权,别氏不止一次说过,应该作出一些“牺牲”。正因为如此,有人将利特维年科之死解读为别列佐夫斯基的“苦肉计”。
俄罗斯方面的媒体多持此种见解。《俄罗斯报》评论说,“除掉一个无足轻重的昔日同伙,完全符合别列佐夫斯基的风格,再说他还可能掌握着对这个寡头不利的秘密”。还有一些报纸,如《莫斯科时报》、俄罗斯《消息报》则毫不讳言,这起事件是俄罗斯2008年总统选举前权力斗争的一部分,只有普京的对手才会从中获利。
同样是对俄罗斯前寡头的指控还来自俄当局。俄罗斯总检察长办公室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目前有证据显示,利特维年科中毒案与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前股东列昂尼德·尼夫兹林有关。俄英调查人员分别在列昂尼德·尼夫兹林位于莫斯科和伦敦两地的汽车、公寓、别墅以及办公室中也发现了水银蒸发后的痕迹。而尼夫兹林的发言人回应说,“早在利特维年科中毒死亡之前,俄罗斯当局就已经开始对他进行威吓和调查了,他们一直认为利特维年科与尤科斯公司存在牵连。”
锁定目标三:当天与利特维年科见面的人
2006年11月1日当天,利特维年科曾与意大利安全专家马里奥·斯卡拉梅拉,及两名俄罗斯人安德烈·卢戈沃伊和德米特里·科夫通分别在一家日本料理店和伦敦千禧年酒店会面,警方一开始就将目标锁定在这3名嫌疑人身上,尽管他们都矢口否认涉案。但问题的关键是,利特维年科本人一直拖到病情已严重恶化的11月22日,才试图向英国警方说明当天的情景,但对很多细节语焉不详,连对凶手的指认也是前后矛盾。
据《俄罗斯爆炸:内部的恐怖》一书的共同作者尤利·佛斯廷斯基说,利特维年科曾很肯定地跟他说自己陷入了一个圈套,是意大利人马里奥下的毒。斯卡拉梅拉自利特维年科中毒后一度音讯全无,直到后者死前两天,才突然现身,并称“我们非常清楚利特维年科的敌人是谁。他多年来一直在调查俄罗斯黑帮与一些腐败政府官员的联系。”他透露,那天和利特维年科会面是为出示一份来自圣彼得堡黑帮的威胁邮件,他们两人都在黑帮的死亡名单上。12月24日,斯卡拉梅拉被意大利那不勒斯警方逮捕,不过是因为同军火交易有关的一宗案件。他的线索似乎到此断了。
再来看斯卡拉梅拉之外当天与利特维年科接触过的人,这也是全案最戏剧性最神秘莫测的一面。利特维年科曾向伦敦警方表示,他在与马里奥见面前,曾在酒吧见过卢戈沃伊和另外两个他不认识的俄罗斯人,其中一人名叫弗拉基米尔,是一位40岁左右的陌生人,他身材高大,看起来非常精明强干,几乎不怎么说话,但多次邀请自己坐下来喝茶。利特维年科称,该男子给了他一杯茶,当时从茶壶里倒出的水本来是凉的,但由于茶里加入了钋-210,茶水变热。
但卢戈沃伊向警方说明时表示,他同科夫通两个人是在利氏与意大利人见面之后一起见的利特维年科,当时并没有名叫弗拉基米尔的人在场。科夫通个子非常矮。另外利特维年科也没有吃喝什么东西。科夫通也否认自己与利特维年科之死有关。他自称是利特维年科的大学同学,并不是什么陌生人。
另外,卢戈沃伊12月13日在接受《莫斯科日报》采访时表示,他和利特维年科其实是在10月16日受到辐射的。依据是当时他和利特维年科曾去过伦敦的一家证券公司,后来那里被检测出遭到放射性物质污染。卢戈沃伊的说法得到科夫通的印证,后者也被查出感染了钋-210,在接受德国电视采访时称自己肯定是10月中旬在伦敦和利特维年科及卢戈沃伊会面时中的毒。
显而易见,卢戈沃伊和科夫通的说辞与利特维年科的存在明显矛盾,双方必然有一方在企图混淆视听。此刻的利特维年科显然处在了弱势的位置,因为无人支持他的举证。首先,利特维年科似乎不可能大白天活见鬼,凭空捏造并指控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弗拉基米尔。而且,如果假设利特维年科的话是假,从逻辑上似乎也说不过去。利特维年科说谎的动机是什么,难道他不想自己被毒杀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果真如此,他死得岂不是毫无价值,这一解释很难同他一贯的行事以及在病榻上激烈指控俄罗斯当局的形象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即使是利特维年科说谎,但为什么他指证的不是卢戈沃伊和科夫通两人或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人,而偏偏是一个在另两人口中纯属子虚乌有的弗拉基米尔呢?当然,如果非要按照利特维年科说谎的逻辑演算下来,可能只有一个解释是合理的,那就是利特维年科其实是自杀,他不计一切后果策划了这场临终大戏,因而才对其身后真凶的追查无所谓。
卢戈沃伊和科夫通一方当然无法回避嫌疑,而且从动机和事实的角度考察,卢戈沃伊和科夫通两人可疑的地方似乎更多。首先,虽然两人都以商人身份示众,其实背景都有些特殊,卢戈沃伊曾是俄罗斯前特工,当过俄前总理盖达尔的保镖;科夫通之前也曾是一名受过严格训练的俄特种部队老兵。就目前来看,卢戈沃伊和科夫通两人是命运共同体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总之,在本案中最吊诡的是,来自利特维年科方面的怀疑与卢戈沃伊和科夫通方面的申述完全没有交集,各自所发的力道被聚焦到一个连究竟真实存在与否都无法求证的神秘人身上。不管怎样,卢戈沃伊和科夫通先后都面临了不利的指控。
一名俄罗斯前特工尤里·什韦茨12月16日说,利氏是因向一家英国公司泄露了一名普京身边高官的重要信息而遭到谋杀。什韦茨说,利特维年科在2006年9月末或10月初向好朋友卢戈沃伊展示了他收集的这些神秘人物的资料,卢戈沃当时仍在为俄联邦安全部门工作,便将这件事报告了俄高官,从而成为整个谋杀案的导火索。
科夫通方面被认为嫌疑更大。12月10日,德国汉堡警方透露,科夫通前往英国会见利特维年科前,曾先于10月28日从莫斯科搭机飞抵汉堡,然后于11月1日飞往伦敦。而德国警方在他去过的几乎所有地点都发现了辐射痕迹,仅用巧合来描述显然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在追踪钋-210扩散的轨迹之外,考证扩散发生的时间点也是非常重要的,确认先于11月1日的放射性物质污染地对调查而言意义更大一些,毕竟在案发后,钋-210的扩散范围可能大增,方向也更加无序,更难从中梳理出有价值的线索。于是,怀疑科夫通从俄罗斯将钋元素携带到德国汉堡,然后又带往英国去毒杀利特维年科自然就显得非常合乎逻辑和事实了。但一个重要因素仍有待补充,这就是动机。根据亚历克斯·戈德法布的说法,科夫通“没有任何谋杀利特维年科的动机”,而谁雇用了他和向他提供了钋,也还完全是一团谜。
后来的事态发展表明,警方的调查方向在相当程度上还是采信了利特维年科的陈述。最近有英国媒体报道,警方根据利特维年科临终前描述的细节,追查到了一名男子。通过调阅伦敦希思罗机场的监控录像带,警方发现这名男子2006年11月1日从德国汉堡飞抵伦敦,恰巧与科夫通同机。该男子被怀疑使用了立陶宛或斯洛伐克护照,进入伦敦,并偷偷把钋-210放进了利特维年科的茶里。但他没有用这一护照在伦敦任何饭店登记,并在离开英国时用了另一本欧盟护照。截至目前,还没有关于该名被最新锁定的嫌疑人的进一步动态消息。
最后,除了以上主要的对象群体外,有关嫌疑人的说法还包括俄罗斯黑帮剪除异己、车臣分裂分子谋害、犯罪集团团伙内讧甚至自杀等众多版本,不一而足。
无言的结局?
利特维年科案一直令英国警方紧张异常,对案件的调查目前已经涉及到包括法国、意大利、德国和俄罗斯等在内的国家,连美国联邦调查局也应英国当局的请求加入调查。英国伦敦警察局的侦探2006年12月间获准前往俄罗斯进行了调查。但为期两周的调查工作似乎令人失望,尽管探员们被允许会见了卢戈沃伊和科夫通,但未能直接向他们提问。2007年1月中旬,英国警员重返俄罗斯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向伦敦派出了调查人员,质询目标包括别列佐夫斯基、车臣分离主义分子头目扎卡耶夫以及俄罗斯石油公司尤科斯公司的前股东列昂尼德·尼夫兹林。英俄双方完全是在按照各自已经设定的怀疑对象分别展开侦查,而未旨在给对方提供充足的帮助,这一点似乎也注定利特维年科案真相大白的前景不容乐观。
调查中始终纷扰不断的各方爆料经常令案件调查偏离既有的焦点,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有好事者将该案与俄罗斯著名女记者波里科夫斯卡娅遇害、俄罗斯前总理盖达尔中毒、俄罗斯前外交官神秘死亡以及意大利总理普罗迪被指与克格勃有密切联系等事件全都扯上了关系。
除了祈望事情的本来面目能随着时间的冲刷逐渐显现出来,有关放射性元素钋-210在欧洲范围内的扩散和引起民众恐慌是另一个必须值得警醒的问题。人们应该检讨的是,为什么放射性元素这样特殊的超高危物质能够不受控制地在俄罗斯和欧洲之间运转流散,谁应该对此负责,又该如何真正有效地规范其拥有和使用,而一旦在不被预期的情况下发生了扩散,又该如何以最快速度寻找源头,并将其遏制在最小范围内。只有在认真反省的基础上起而行之,有所行动,才可能把我们所置身的世界从危险的边缘拉回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